新闻动态

跨越太平洋的学术合作探索

编辑:cgsoft 时间:2025-11-07 访问次数:33

 

        近日,浙江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博士培养项目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时刻——首位博士毕业生胡亦超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浙江大学、多伦多大学共同颁发的博士学位。他的毕业标志着浙江大学与国际顶尖高校的合作项目取得扎实的成果,并为后继学子树立培养典范。

双城实验室:在东西方科研沃土中深耕

胡亦超的博士科研生涯在杭州和多伦多两个世界级的实验室中交替进行。

在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杨小杭教授实验室,胡亦超主要致力于研究果蝇神经干细胞的发育模式。实验室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和严谨的科研氛围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随后,胡亦超远渡重洋,进入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系Howard Lipshitz教授实验室继续深造。在多伦多大学,他聚焦于以高通量方法鉴定RNA与蛋白在果蝇神经发育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利用国外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模型和先进仪器设备,将博士研究课题推向更深层的应用研究。”

 

图片 1.png

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答辩委员会合影 导师杨小杭教授(左五)

 

图片 2.png

与多伦多大学导师Howard Lipshitz教授(左一)和答辩委员Cayetano Gonzalez(左三)合影

 

多元课程:构建深入且广泛的知识体系

除了深度的科研训练,联合培养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在浙江大学,胡亦超系统学习了《分子医学》、《高级细胞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夯实了理论根基;在多伦多大学,他选修了《转录后修饰调控机制》、《功能基因组学》等学科课程,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在与国际同行的广泛交流中,激发了研究灵感,拓宽了研究视野。浙大的课程体系完整,基础厚重;多大的课程侧重前沿与互动,强调批判性思维,这两种课程设置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为胡亦超博士阶段的学习构建了一个既深入又宽广的知识网络。”

个人体会:收获远不止两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回顾这段特别的求学经历,胡亦超感慨万千,他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全面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多元背景下的沟通协作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学会在陌生的文化语境中,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快速融入异国的实验环境,以更开放、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学术问题,更有效的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他特别感谢杨小杭教授和Howard Lipshitz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让他能够在两国无缝衔接,专注于学术研究。

图片 3.png

胡亦超在多伦多大学介绍课题研究工作

 

初心与展望:为何选择这条不寻常的路

被问及为何在众多选择中青睐这个首届开设的联合培养项目时,胡亦超博士坦言,正是被“强强联合”的特质所吸引,“浙江大学和多伦多大学都是世界顶尖的学府,在医学遗传学研究领域各有优势,希望能够汲取两校之长,不局限于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研究体系,联合培养项目正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平台,同时享受两所国际名校的优质教学和学术资源,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展望未来,胡亦超期望将这段联合培养所积累的科研能力应用于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期待更多的浙大学子关注联合培养项目,走进国际实验室,汲取更广阔世界的学术养分。

 

 

文章作者 胡亦超